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来源: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定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学术界日益对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2]。通过梳理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单纯采用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3-5];二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6-8]。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学生发展的视角,以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会议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已设置信息工程类专业的13所中医药院校进行广泛调研,实际掌握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以上信息,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取量化的方式,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人背景、学校环境和个体创新能力等要素整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价值判断,着力构建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全国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制定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办法和措施,为提升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1.1 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理论探讨和文献分析,提取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关键词,同时与全国中医药院校多名同行专家进行访谈交流,征求他们对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并设计调查问卷,发给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打分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交流和修正,最终形成了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1.2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辅。与此同时,调查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设计与结果打分。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9]。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依托问卷星平台,以江西、广州、南京、浙江、湖南、湖北、安徽、辽宁、河南等13所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创新能力开展抽样调查[10]。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 468份,其中包含计算机科学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共男生1 268人,女生1 200人;大一868人(占比35.17%)、大二735人(占比29.78%)、大三678人(占比27.84%)、大四178人(占比7.21%)。该样本数据集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医药院校,其得出的结果也更有说服力。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个人动机分析 收回问卷进行数据整合后,笔者运用SPSS18.0对涉及反映内在动机的3个变量与反映个人创新能力的12个变量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得出两者存在强关联性的结论。随后对问卷选项进行相关的量化设置,根据调查问卷中“对就读专业的兴趣和喜好”将其选项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喜欢”、D“不太喜欢”、E“非常不喜欢”进行选项合并,将选项A、B、C合并为“喜欢”,选项D、E合并为“不喜欢”;将“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看法”中的选项A“非常认同”、B“比较认同”、选项C“认同”合并为“认同”,选项D“无所谓”、选项E合并为“不认同”;同时,根据问卷设置,将问题“进入大学后,你的专业学习最主要的目标”的选项A“谋求理想工作”、选项B“有志学术研究”合并为“目标导向”,意为选择该两项的学生存在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选项C“享受求知乐趣”、选项D“获得成就感”合并为“心理导向”,意为选择该两项的学生主要以心理追求为动力进行学习;选项E“没有明确目标”即为“无目标”。

文章来源:《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xgcdxxb.cn/qikandaodu/2021/0104/653.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探
下一篇:《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投稿 |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版面费 |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